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:020-32784919   推广热线:020-32780069
资讯
频道
当前位置:首页 > 医疗器械资讯 > 学术论文 > 一文了解,单周期性QT间期延长及晕厥新进展|CTSC 2023

一文了解,单周期性QT间期延长及晕厥新进展|CTSC 2023

文章来源:医脉通发布日期:2023-06-20浏览次数:63

近日,2023国际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高峰论坛(CTSC 2023)在北京拉开帷幕。会议期间,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继鸿教授介绍了单周期性QT间期延长和晕厥的新进展。现摘录如下,以飨读者。

单周期性QT间期延长

1.单周期性QT间期延长概述

QT综合征(LQTS)是指心电图QTc间期≥480 ms-500 ms,常引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。进而可分为原发性LQTS和继发性LQTS两类。

在临床上,多种原因会引起继发性QT间期延长,常见的类型包括:

①药物性QT间期延长;

②慢频率依赖性QT间期延长;

电解质紊乱,尤其是低钾性QT间期延长;

④脑血管意外性QT间期延长;

⑤有机磷中毒等。

2023年,有学者提出了一种特殊的QT间期延长——单周期QT延长。顾名思义,心电图无LQTS,但在单次长RR间期后(室早、房早的代偿间歇),发生明显的LQT,进而容易引发长RR间期形成的心律失常,对异位节律点的抑制性下降,而容易出现室早,而室早易损又容易落在延长期而引发Tdp。然而,由于QT间期延长是单周期的所以容易被忽略。

在实践中,识别单周期LQT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。首先,单周期LQT可以表现为心室长短现象或短长现象,进而引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。其次,在出现单周期LQT的患者中,应避免应用有延长QT间期作用的药物,如胺碘酮。此外,一定比例的Tdp和心脏性猝死与单周期性LQT相关。

2.相关病例

61岁男性,因“持续性胸痛1h”入CCU治疗。入院后,心电图及心肌酶均提示急性心梗。急诊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(PCI)开通血管后,仍频发室早和非持续性室速。

考虑到改善缺血后,患者的心律失常仍存在,且对血压和血流动力学有一定的影响,给予β受体阻滞剂后效果仍不好。根据指南,对于这种急性心梗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可进行胺碘酮治疗。然而,在静脉缓推注胺碘酮150mg后,患者意识丧失,遂及时进行了电复律治疗。

根据指南,单形性室速和QT间期正常的多形性室速患者均可进行胺碘酮治疗,难道这例患者属于特殊情况。

进一步检查才发现,患者为单周期QT间期延长患者,QT间期延长禁忌应用胺碘酮。

晕厥的新定义与分类

1.晕厥的传统定义和分类

2001年ESC指南指出,晕厥是一种症状:① 突发短暂、完全性意识丧失;②不能维持体位性张力;③意识可迅速自行恢复。因此,患者刚晕倒时不能说他发生了晕厥,只能等到其意识迅速恢复后才能进行回顾性诊断。

该版指南将晕厥分为5类:

➤神经反射性晕厥综合征

•血管迷走性晕厥

•颈动脉窦性晕厥

•舌咽及三叉神经疾病

➤体位性低血压晕厥

➤心律失常性晕厥

➤器质性心脏病或心肺疾病

➤神经性晕厥(脑血管病)。

2.晕厥的现代定义

2009年ESC指南更新了晕厥的定义:因血压下降,引起全脑一过性血流低灌注,导致短暂的意识丧失为晕厥。全脑血流低灌注以外的情况不再诊断为晕厥,例如:

①癫痫:脑部异常电位引起的脑功能障碍;

②脑震荡:外伤导致;

TIA: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;

④中毒;

⑤代谢性:低血糖症、低氧血症、过度通气。

3.晕厥的新分类

晕厥分类从之前的5类转变为3类。之前的神经性晕厥(癫痫、脑震荡)是非脑血流灌注不足所致,已不再包含在晕厥之内,心律失常性晕厥和器质性心脏病或心肺疾病合并为心源性晕厥:

➤神经反射性晕厥综合征

•血管迷走性晕厥

•颈动脉窦性晕厥

•舌咽及三叉神经疾病

➤体位性低血压晕厥

➤心源性晕厥。

ESC变更晕厥定义后,美国的专家学者一直不同意,直至2017年美国三大学会(ACC/AHA/HRS)发布了《2017 ACC/AHA/HRS晕厥诊断与处理指南》。该指南指出,晕厥是一种症状:①突发的短暂、完全性意识丧失,不能维持体位性张力;②意识可迅速自行恢复,

③发生机制为大脑血流低灌注所致。同样不包括其他非晕厥原因引起的意识丧失:例如癫痫、头部外伤或假性晕厥等(貌似意识丧失)。该定义与欧洲多年来主张的晕厥定义完全一致。

直至目前,因脑血流低灌注不足导致的晕厥可分为三类:神经反射性晕厥、体位性低血压晕厥和心源性晕厥。

1)神经反射性晕厥

神经反射性晕厥(综合征)是指过度的减压反射所致的严重、短暂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,进而导致的晕厥。此类晕厥的发生率高,但多数为良性、可逆。通常,此类患者的迷走神经张力过高,面对体内血压升高发生了过度的减压反射。

2)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

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患者的交感神经张力过低,面对体位性血压下降时,升压反射缓慢或障碍。在由坐位或卧位转变为直立位后患者的血容量重新分布,血液过多存储在腹部内脏和下肢,使回心血量及血压下降。患者的自主神经(交感神经)升压功能障碍或衰竭,因此便可能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。

结合临床情况,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可能是患者服用过量的β受体阻滞剂,或者患者本身年龄较大,交感功能差或者交感递质分泌较少;或者患者本身有原发性和继发性的交感神经衰竭等。

3)心源性晕厥

心源性晕厥可能是由于心律失常或心肺结构改变所致,如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、流出道梗阻、心排量下降、血压不能维持等。此类晕厥的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,在临床中应高度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