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:020-32784919   推广热线:020-32780069
资讯
频道
当前位置:首页 > 医疗器械资讯 > 学术论文 >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检验诊断

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检验诊断

文章来源: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:2014-01-04浏览次数:22249

【摘要】目的讨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检验诊断。方法对患者进行临床检验并依据检验结果进行诊断。

【关键词】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

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是以形态学诊断为基础,结合免疫学、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验的MICM综合性诊断。目前仍以FAB分类标准对急性白血病进行诊断与分型,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8型。

(一)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(M0)
 

1.血象 白细胞数可低可高,血小板减少或正常,伴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。

2.骨髓象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,原始细胞>30%,可达90%以上,无嗜天青颗粒及Auer小体,核仁明显,易误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(ALL)的Ll或L2型,红系、巨核系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减低。

3.细胞化学染色 光镜下髓过氧化物酶(MPO)及苏丹黑B阳性细胞<3%,电镜下过氧化物酶阳性。

4.免疫学标志检测 一般HLA-DR和CD34阳性。CDl3,CD33,CDl4,CDl5,CDllb中至少有一种阳性,不表达淋巴T和B系特异性抗原,血小板抗原阴性。

(二)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成熟型(M1)
 

1.血象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下降明显,大部分患者血红蛋白<60g/L,外周血可见幼红细胞,白细胞总数升高,血片中以原始粒细胞为主,可占30%~60%,有时高达90%以上,可见畸形原始粒细胞,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。

2.骨髓象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,骨髓中I型+Ⅱ型原始粒细胞>90%(非红系),可见小原粒细胞,须与淋巴细胞鉴别。

3.细胞化学染色 骨髓过氧化物酶染色至少有3%细胞阳性。

4.免疫学标志检测 细胞表面分化抗原往往显示HLA-DR,MP0,CD34,CD33,CDl5及CDl3阳性。CD33阳性者治疗完全缓解率高,CDl3阳性和CD33阴性者治疗完全缓解率低。

(三)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(M2)
 

国内将M2型分为M2a和M2b两种亚型。

1.M2a型

(1)血象:贫血显著,白细胞的改变与Ml相似,以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为主,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。

(2)骨髓象: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30%~89%(非红系),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至中性分叶核粒细胞>10%,单核细胞<20%,约半数病例的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。有些病例出现小原始粒细胞,易误认为原始淋巴细胞。

2.M2b型

(1)血象:多数病例为全血细胞减少,易被误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。

(2)骨髓象:骨髓多为增生明显活跃或增生活跃,红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增生均减低,骨髓中异常的原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,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为主,且>30%。

3.细胞化学染色
 

(1)过氧化物酶(MPO)和苏丹黑(SBB)染色原始粒细胞分化低者呈阴性,分化良好的原始粒细胞呈阳性反应。

(2)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阳性反应,且不被氟化钠抑制。

(3)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活性降低,甚至消失。

4.免疫学标志检测 细胞表面分化抗原表达HLA-DR,MP0,CDl3,CD33,CDll,CDl5和CD57,其中CD33和CDl3阳性率减低,而表达未成熟的髓系抗原CDl5和CDllb。

(四)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(M3)
 

1.血象 血红蛋白、红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,大多数病例白细胞轻度增高,少数患者白细胞总数减少,此时患者的血象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。分类以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,可见少数原粒细胞及其他阶段的粒细胞,Auer小体易见。

2.骨髓象 多数病例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。多颗粒异常早幼粒细胞为≥30%(非红系)。部分病例早幼粒细胞胞浆中有Auer小体,有的病例一个细胞可有数至数十根,呈柴捆样排列,称为“柴捆细胞”。根据胞浆中颗粒的大小又将M3型分为两种亚型:①M3a(粗颗粒型),颗粒粗大密集或融合染深紫色,可掩盖核周围甚至整个胞核;②M3b(细颗粒型),胞浆中嗜苯胺蓝颗粒密集而细小,核扭曲、折叠或分叶,易与急单白血病混淆。

3.细胞化学染色 ①过氧化物酶(MPO)和苏丹黑(SBB)染色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;②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阳性反应,但不被氟化钠抑制;③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活性降低,甚至消失。

4.免疫学标志检测 典型的免疫表型呈CDl3和CD33阳性。故以髓系标志为主而HLA-DR为阴性者M3型的可能性大。CD34阳性的APL,恶性细胞颗粒小而少,且易出现白细胞计数增高,预后较差。

(五)急性粒-单核细胞白血病(M4)
 

1.血象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为中度到重度减少,白细胞数可增高、正常或减少,可见粒及单核两系早期细胞,原单核和幼单核细胞有时可达30%~40%,且有较活跃的吞噬现象,而粒系早幼粒细胞以下各阶段均易见到。血小板呈重度减少。

2.骨髓象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,粒、单核两系同时增生,原始细胞≥30%(非红系),各阶段单核细胞>20%,各阶段粒细胞>20%。按粒系和单核细胞系形态不同,分为下列4种亚型:
 

(1)M4a:原始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,原、幼单核和单核细胞>20%(非红系细胞)。

(2)M4b:原、幼稚单核细胞增生为主,原始和早幼粒细胞>20%(非红系细胞)。

(3)M4c:原始细胞同时具有粒、单核二系形态特征且≥30%(非红系细胞)。

(4)M4e:除上述特点外,骨髓嗜酸性粒细胞>5%,这些嗜酸性粒细胞较异常,除有典型的嗜酸颗粒外,还有大的(不成熟)嗜碱颗粒。

3.细胞化学染色
 

(1)过氧化物酶(MPO)和苏丹黑(SBB)染色:原单细胞及幼单细胞呈阳性或弱阳性反应;而幼粒细胞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。

(2)非特异性酯酶染色:原始和幼稚细胞呈阳性反应,其原粒细胞不被氟化钠(NaF)抑制,而原单细胞可被氯化钠抑制。

4.免疫学标志检测 白血病细胞表面分化抗原主要表达粒、单系抗原CDl3,CDl4,CDl5,CD33,HLA-DR,还表达CD68。

(六)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(M5)
 

1.血象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中度到重度减少,大多数患者白细胞数偏低,分类可出现原单和幼单核细胞增多,血小板明显减少。

2.骨髓象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,骨髓中单核细胞≥80%(非红系)。根据分化程度分为2种亚型:①M5a(未分化型)骨髓中原始单核细胞≥80%;②M5b(部分分化型)原始单核细胞≥30%~79%。

3.细胞化学染色
 

(1)过氧化物酶(MPO)和苏丹黑(SBB)染色:原单核细胞呈阴性和弱阳性反应,而幼单细胞多数为阳性反应。

(2)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,可被氟化钠抑制。

4.免疫学标志检测 细胞表面分化抗原表达CDll,CDl3,CDl4,CDl5,CD33,CD34,HLA-DR。

(七)急性红白血病(M6)
 

1.血象 全部病例有不同程度贫血,可见较多的幼稚红细胞,网织红细胞多数增高,白细胞早期减少或正常,随病情发展白细胞增高,并出现初阶段幼稚细胞。

2.骨髓象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,骨髓原始细胞I型+Ⅱ型≥30%(非红系);红细胞系≥50%。

3.细胞化学染色 糖原染色(PAS)幼红细胞呈颗粒状阳性,淋巴细胞PAS反应强阳性,成熟中性粒细胞内积分比正常人明显减低。

4.免疫学标志检测 细胞表面分化抗原主要是血型糖蛋白A(GlyA),CDl3,CD33,CDllb,CD34,CD38。

(八)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(M7)
 

1.血象 常见全血细胞减少,血红蛋白减低,呈正细胞、正色素性贫血。白细胞总数大多减低,少数正常或增高。血小板减少,少数病例正常。在血片中可见到类似淋巴细胞的小巨核细胞,易见到畸形和巨型血小板,亦可见到有核红细胞。

2.骨髓象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,原始巨核细胞≥30%,可见到巨大原始巨核细胞及小巨核细胞。本型白血病因骨髓中常有纤维组织增生,故穿刺时往往干抽,需作骨髓活检,可发现原始和巨核细胞增多,网状纤维增加。

3.细胞化学染色
 

(1)糖原染色(PAS)呈颗粒状阳性。

(2)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,可被氟化钠抑制。

(3)过氧化物酶(MPO)和苏丹黑(SBB)染色阴性。

4.免疫学标志检测 细胞表面分化抗原主要表达CD41,CD42和CD61。

【参考文献】

[1]叶应妩.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2006 .
 

[2]熊立凡,李树仁.临床检验基础 2006.